
4月20日下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第二十一届“育苗基金”项目答辩暨第二十三届“育苗基金”项目动员会于化学报告厅圆满落幕。学院党委出席副书记杜超老师、化学系副主任匡勤教授参加活动,陈璐宁教授、杨柳林副教授和梁汉峰副教授担任评委,对学生的结题报告进行了细致的提问和专业的点评。

“育苗基金”项目答辩现场
活动伊始,答辩环节便成为全场焦点。参与答辩的选手们表现出色,围绕催化剂、固态锂电池、空间多组学测序等多个前沿领域,进行了精彩的汇报演示。选手们逻辑清晰、表达流畅,充分展示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入的研究成果。评委从课题创新性、实验设计严谨性及成果应用价值等维度提出深度问题,引导选手完善研究细节。面对提问,选手们沉着冷静,深入阐释研究课题的关键要点,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厘清研究方向,为后续科研探索注入新动力。

选手进行汇报
此外,活动还特别设有墙报展示环节——所有项目成果以海报形式集中展示,涵盖众多热点领域。同学们驻足观摩、积极讨论,既有对技术细节的追问,也有跨领域灵感的碰撞,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活动增添了活力与深度。
同学们观看墙报
从成果展示到未来启航,项目动员会为活动掀起又一高潮。在项目动员会环节,匡勤教授系统阐述了“育苗基金”项目的培养目标与申报流程,并向2023级同学发出热情邀约。他特别强调:“‘育苗基金’作为学院科研训练的初级平台,始终以‘创新三阶培养’为核心——即创新意识启蒙、创新思维锤炼、创新能力实践。同学们将通过一年半的周期,完成从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到成果产出的完整科研链条,这正是未来攀登学术高峰的基石。”
匡勤教授进行项目动员会
谈及项目管理,匡勤教授以历年成效为例激励学生:“过去二十余届项目中,共有多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项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获奖。这些成绩证明,只要保持专注、善用资源,本科生同样能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最后,他寄语新生:“科研是探索未知的冒险,更是自我突破的征程。期待你们以‘育苗’为帆,在创新海洋中乘风破浪!”
继匡勤教授深入浅出的动员后,杜超老师在总结环节进一步升华了科研育人的深远意义。在活动总结环节,杜超老师充分肯定了“育苗基金”项目的育人价值:“作为学院科研训练的核心载体,‘育苗基金’不仅助力本科生产出高水平成果,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杜超老师特别寄语2023级同学:“科研不是天才的专利,而是勇者的游戏。即便初入实验室时感到‘听不懂’‘做不来’,也要敢于挽起袖子、迈开步子。‘育苗基金’会为你们配备资深导师、搭建资源网络,但真正的突破源于你们的坚持与探索——因为每一颗种子破土前,都经历过黑暗中的蓄力。”其发言既直面现实挑战,又以质朴的语言传递了“科研育人,重在过程”的理念,为活动画下充满温度的句点。
杜超老师进行活动总结
经过激烈角逐与严格评审,本届“育苗基金”项目的获奖名单最终揭晓。一等奖获得者为林珈羽同学;二等奖获得者为蔡嘉棋,马睿同学;三等奖获得者为倪倩倩、陈鹏展、路禹铭、江宇航同学。
嘉宾评委老师和参赛选手合影
本届活动通过严谨的答辩评审、系统的动员指导和丰富的学术交流,为本科生搭建了高水平的科研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未来,"育苗基金"将继续秉承"激发探索欲、培育创新力"的宗旨,助力更多学子在科研道路上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