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嘉庚先生爱国精神坚定信仰 以革命先驱斗争精神武装思想
----记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系2009级本科生党、团支部“重温厦大精神”之旅
我校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激励下,历经九十一载风雨,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厦大“四种精神”,即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和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为了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同时重温我校“四种精神”,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系2009级本科生党支部联合团支部,组织党员和团员于2012年5月12日,实地参观了华侨博物馆及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在实践中更深层次地学习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
血浓于水的爱国热忱 倾囊办学的无我奉献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华侨博物馆。
华侨博物馆是陈嘉庚先生亲自创办、华侨集资兴建的,1959年落成开放。占地面积1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7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100平方米。现有《华侨华人》、《自然馆》、《陈嘉庚珍藏文物展》等三个全新基本陈列。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较为全面、系统展示华人历史与业绩的展览。
一进入博物馆,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康有为先生的题字“勿忘故国”,简单四个字,却道出了每一位华侨华人最心底的语言。在《华侨华人展》中,博物馆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华侨华人的出国史、贡献史、发展史。这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历史,从一开始作为最顶层劳动者、备受欺辱到如今的影响力巨大、人才辈出;这是一部适者生存的历史,将中国文化带到异国他乡,发扬光大;这更是一部赤子丹心的历史,身虽远离故土家园,心中却时时刻着“祖国”二字。同学们一边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一边感受着华侨华人们精神力量,对于什么是“自强”,什么是“爱国”又有了更新的理解。
走进《自然馆》,我们看到了模拟的自然生态环境,150多件鸟类、兽类等自然标本散落在适宜它们生存的环境中,形象生动、呼之欲出。同学们流连其中,在欣赏自然界动物的多样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陈嘉庚珍藏文物馆》中,陈列了嘉庚先生捐献的个人收藏,包括青铜器、陶瓷器、明清书画等。观赏着这些饱含先民智慧和心血结晶的珍贵文物,同学们体会到了嘉庚先生的博大胸襟和独特的伟大教育思想。对于教育,他倾囊办学;对于文化,他慷慨分享。嘉庚先生的爱国热忱和奉献精神,震撼着每一个同学的内心,党员赵元曦同学更是有感而发:“就在作为一名中国人,建设自己的祖国是历史使命和民族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背景之下都不容推卸,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建设好自己的祖国,是成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决条件。”
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绝地求生的动人佳话
离开华侨博物馆,我们步行来到了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原为清厦门海防同知署监狱,后由国民政府改为思明县监狱。1930年5月25日,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的党组织为营救被捕的革命志士,武装攻破思明监狱,救出40多名革命同志,毙敌多名而我方无一伤亡,取得破狱斗争的完全胜利。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1982年厦门市政府将思明监狱命名为“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在破狱斗争旧址中,我们看到了被完整保留的审讯室、刑具、牢房。虽然这段历史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时至今日,看到老虎凳、木马凳等刑具,还是觉得触目惊心。一步步走着,同学们由游览华侨博物馆时的兴奋喜悦,一点点变得沉默、沉重。如今安静的审讯室,不知曾经制造了多少革命先烈的冤魂;如今沉默的刑具,不知留下过多少爱国志士的鲜血;如今冷清的牢房,不知住过多少自强不息的斗士。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如此多的先辈用生命换取而来,同学们不禁感慨万分。
但是,再艰苦的环境也吓不了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经过充分准备和精心部署,由当时省委军委秘书陶铸率领的11名红色特务队员,虎口拔牙,谱写了一部勇于斗争、绝地求生的动人佳话。这一次的经历,让同学们有了很多感悟。党员丁宗苍同学在参观结束后表示:“作为一名党员,应继承与发扬党的先进思想与不畏邪恶的精神。”预备党员林晓航同学也说道:“参观‘破狱斗争旧址’,让我更深地了解了早期革命家遭遇的艰难险恶的环境和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我们曾无数次地听到、无数次地讲述这句话。但到底,我们有没有深刻理解过它的含义呢?参观华侨博物馆,让我们学习了爱国华侨华人们血浓于水的爱国热忱和倾囊办学的无我奉献;寻访厦门破狱斗争旧址,让我们重温了革命先辈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绝地求生的动人佳话。这次的“重温厦大精神”之行,相信留给同学的绝不仅仅是几张照片留下的画面,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思考。
(化学生物学系2009级本科生党支部 鲍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