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下午15时,化学化工学院“杰青讲坛”系列讲座第十一讲于化学报告厅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杨朝勇教授主讲,主要内容为科研简介与大学生活漫谈。
正如杨朝勇教授自己所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厦门大学人。1994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国家人才基地班学习,1998获得理学学士并保送同校研究生,2001年获厦门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于2006年获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他曾任Analyst国际顾问编委,BMC Biochemistry副主编;现任厦门大学化学生物学系副主任,是厦门大学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员。研究方向包括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合成、单细胞研究、纳米生物医学工程、特异性生物分子作用研究和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于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获得首届青年分析化学家奖。
在讲座的前半部分,杨教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实验室的科研现况,主要介绍了单细胞研究、特异性生物分子作用和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一系列应用,包括发展核酸适体识别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转移结肠癌细胞等的技术以实现癌症早期准确诊断和预警、靶向递送药物等。对于同学们可能相对陌生的概念,杨教授也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让我们对研究现况有了大致的认识。在访谈部分,杨教授认为本科生要以学习为主,在金字塔结构中,最重要的是扎实的知识基础,其次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远大的抱负在更上一层。就算现在做得不够好,也要让自己成长,不断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此外,他还告诫我们,科研是很辛苦的,有两样东西很重要,一个是自己的理想,另一个是吃苦的毅力,要对自己有信心,但也要做好失败与坐冷板凳的准备。
这次讲座,杨朝勇教授是带病开讲的,虽然声音听得出沙哑,但他仍坚持下来,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同学们获益良多,2014级的郭嘉琪同学表示在科研简介中她看到了很多学科交叉的部分,这激发了她学习医学的兴趣,也让她对未来的学习多了很多期待。
![]()
杨朝勇教授开始讲座
![]()
杨教授与同学进行交流
![]()
杨教授与学术部部员、提问同学合照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会宣传中心
撰稿 杨金萍
摄影 杨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