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拿不了冠军,必然会输一场比赛,只是看这场比赛输在哪里。”随着主席念出:“获胜方,反方!”的时候,队友们流下了伤感的泪水,因为化院辩队在“新生杯”辩论赛就此止步于半决赛。那天,是十二月七日,星期五。
辩论是和其他项目大不相同的项目,除了形式上要求选手身着正装出席比赛外,内容上要求选手具备强大的反应能力、完善的逻辑思维、清晰的语言表达以及场上的随机应变和冷静分析。作为传统强队,去年的新生杯辩论赛,化院是第二名,于是今年从纳新之初便引来了70多人报名,最后化学系和化工系分别选出8名同学进入系辩队,随后又共同组成了一支院辩队,出战新生杯。从被通知到选入化院辩队之日起,辩队成员就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那是一场新生之间思维与口才的较量,是一次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与挑战。所以兴奋之余也会生出一丝担忧:我们,能行吗?
带着疑惑,队员们开始了认真的学习提高。两次培训、队内模辩、院内比赛、与经院、新传、软件等学院进行交流模辩。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成员们对于辩论的认识也从最开始的浅薄变得深入,队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睦融洽,大家相互调侃,更是相互包容,相互帮助,从每日的讨论、每周的模辩中培养出了一种搭配的默契,这无疑是日后正式比赛中的一件重要武器。
“新生杯”在大家的期盼下终于来临。第一次抽签结果是与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比拼。辩题为“宅文化使生活更精彩还是更颓废”。我们为反方。拿到辩题的当天晚上,辩论队就开了一次简短的会议,部署了一下应对战略以及上场人员。准备工作紧锣密鼓的展开,大家有的去查找正方资料,有的帮助反方写立论,想质询。一次队内模辩,一次与学长学姐的模辩,大家从每次讨论与比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待到上场之时,四人——一辩卓凯玥、二辩陈诗阳、三辩王军霞、四辩刘雅群都信心满满。不过毕竟是第一场正式比赛,多少有些紧张,场上发挥稍显失常,好在有惊无险,凭借坚实的立论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我方成为了第一场比赛的赢家,打响了化院在“新生杯”赛场上的第一枪。
第二次抽签,我院获得了宝贵的轮空机会,得以休整。抽签之后,大二领队李梦依和其他几名学姐对上一轮比赛进行总结点评,指出了每个人的失误以及改正措施。接下来的一个周内,队员们并没有因为轮空而完全放松,为了弥补不足,保持比赛的良好感觉,队内进行了一场三人辩,紧接着又同经院进行了一次模辩。
转眼间就到了八进四的时候,大家拿着抽签抽到的题目只觉没有思路,这是一个政策性、经济性很强的辩题:旅游景区的物价应该有政府调控还是由市场调控。我们为正方,政府调控。面对这样一个专业完全不对口的辩题,大家能做的只有查找大量资料并请经院同学帮忙解读题目。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思路也渐渐明了,比赛阵容也随即确立:一辩冯佳颖、二辩欧思妤、三辩刘雅群、四辩刘晨然。面对对方外文学院的四个女生,我方凭借精彩的立论和清晰的思路轻松进入四强,在“新生杯”征途中又迈进了一步。赛后,学姐半开玩笑的对大家说:“几年比赛有这样一个规律——上一年的冠军会在八进四中被淘汰,上一年的亚军会在四进二中被淘汰。去年冠军软件学院已经应验了,去年亚军的我们会怎么样呢?”
于是在忐忑中,冯佳颖、欧思妤、王军霞、林屾代表化院第一次身着正装站在台上,与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战。这一次的辩题为:是否应该将繁体字教学纳入义务教育中。我方为正方,应该纳入。尽管一眼看去正方似乎更有道理,但细细想来便知道正方有着比反方大很多倍的论证义务,很难论证,因此赛前讨论显得尤为不易,在5天的准备后,大家终于站上了报告厅的舞台对决赛入场券进行冲击。只可惜,正如学姐所说的,“偏向性这么大的辩题要求新生们必须做到的完美”还是没能如愿,场上我方因为时间来不及解释清楚所有需要论证的点而无奈败北,在评委“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的安慰中,结束了“新生杯”的战斗,最终获得第三名。其中王军霞同学凭借本场比赛完美的表现获得了本场比赛的最佳辩手,在随后一周的闭幕式即决赛上更是作为本届新生最优秀辩手的八名代表之一被主办方邀请去表演赛,她以另一种幽默风趣展示了化院辩手的优秀,同时也代表厦门大学12级辩手展示了新生的风采。
从辩队纳新到新生杯结束,整整2个月零7天,辩论队的同学们付出了他们的精力与汗水。常常为了查资料、写稿子熬夜到凌晨,常常为了一次模辩午饭没有吃就赶去,常常为了讨论辩题晚上一下课就开始一直到十一点多才回宿舍。但他们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在做他们喜欢的事,他们在辛勤中学到了平常无法接触到的知识,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过的潜能。他们都是追梦人,敢于付出,敢于争取。于是,辩论赛给他们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第三名的荣誉,还有默契,还有友谊,还有增长的见闻与能力。新生杯虽然已经结束,但他们逐梦的脚步仍然继续,以后,还有院赛,还有校三人辩,仲裁杯甚至进入辩班代表厦门大学征战等各式比赛,他们将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坚定不移的走着,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为自己、为化院开辟一个新的篇章。
(撰稿人:刘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