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7日,在我校国家化学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化学化工学院团委指导下,由化学化工学院团委副书记郑辉带队的“西北夏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陕西榆林、神木、定边、延安等县市,开展以“沙生植物生态”为主题的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以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为指导方向,贴近化学、化工学科特点,结合专业优势,展现了厦大学子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亦得到了西北大学国家化学人才培养基地、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团委的大力支持。
.jpg)
发扬科学精神
实践队队员们深入各生态园区,在沙生植物调研基地进行了全方位的采样行动。3日上午,厦大学子与西北大学学子一同前往榆林红石峡沙地植物园进行土质采样。放眼望去,几十年前的流动沙地已经被根植大地的绵延深绿所覆盖,路边可见松树参天,清风翠柳,呈现在眼前的皆是治沙研究中的可喜成果。在当地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实践队员分组分别在人工生态区和城郊农田采集了土壤样本,足迹遍至云杉、樟子松、长柄扁桃等沙生物种的种植地,并且对长柄扁桃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观察。
短短的三天时间里,队员们依次在红石峡水库、神木县红碱淖和定边县杨井镇对水质进行采样。到达红碱淖时大雨倾盆而至,一瞬间狂风暴雨,一时出行艰难。而这并没有击退队员的脚步,队员一行冒雨数百步结伴前往红碱淖进行采样。在杨井镇郊区,实践队员更是不惧烈日的灼烧、黄沙的肆虐,下至数丈深的谷底对河流进行水质采样。5日下午,实践队员们圆满完成了所有采样任务。
寻找自强精神
3日下午,实践队员前往榆林益友能源化工学校参加了一场座谈会。会上,董事长王浩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从开设辅导班到创办技术学校,一路走来几多坎坷,依然坚持不懈勇敢前行,实践队员们都被王浩艰苦创业的自强精神深深感动。王浩还在会中强调了在沙漠治理中沙生植物资源潜在的利用价值以及开发的重要性,高度评价了实践调研活动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指导功能,大力赞扬了本次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
“世上没有好工作和坏工作,只有会搞工作和不会搞工作。”这是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张应龙的谆谆教导。在榆林市神木县治沙基地,张应龙就治沙问题开展座谈会,向队员们展示了神木县治沙前后的云泥之别。从原来苍茫的流动沙丘到林区新貌,数年以来,治沙工程从未停滞,一片繁荣。他孤身一人来到荒芜的神木沙区,勇敢地担当起了治理流沙的重任,通过科技绿化改变了黄沙肆虐的世界。“沙生植物和常见的树木的区别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在于沙生植物只有树冠和树根,没有树干,但是只要沙漠变绿,即使没有伟岸的身躯,也会默默坚守。”张应龙的自强精神犹如那大漠的长河落日,因为博大高尚而无比雄浑。
追寻爱国精神
5日下午,在定边县杨井镇人民政府,实践队员参加了与当地政府交流的座谈会。会上,镇党委樊书记向实践队员介绍了当地的各方面发展现况。杨井镇土地平坦广阔,但是,因为气候恶劣,“农民一切只能靠天收”。农业相对脆弱,老百姓收入得不到保障;在科技推广方面,由于当地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推广的先进科技不易被接受,推行的政策也不能得到落实;樊书记还谈到这里的空巢老人:由于处于偏远山区,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很多。但是樊书记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乐观地看待这一切。“每当我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一丝成果,能为百姓带来切身利益,我都会觉得之前遇到的所有苦难和心酸都是值得的。”他热爱这片土地,纵使前路坎坷,也要为祖国的大西北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他的爱国爱乡精神犹如播种,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繁衍,激励着一代代人去西北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
探索革命精神
6日下午,实践队员辗转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枣园,队员们流连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故居,怀念着这片土地上过往的峥嵘岁月。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队员们目睹了老一辈革命先烈从无到有,从建立党组织和革命根据地到联合抗日,再到建立新中国,开辟新时代的光辉岁月。现场保存的一些文物和资料让实践队员身临其境感受到当年的光荣与艰辛。队员们在革命精神的红色源流里,逆流而上追根溯源;在延安的这一块圣地,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洗礼。
.jpg)
白驹过隙,时间已逝;回味西北,感悟绵长。实践队员们秉承厦大四种精神,深入西北开展实践,不畏条件艰苦,将热情播撒在厚重的黄土地上,触摸到无数的中国梦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让驰骋的青春在峥嵘岁月里得到了无尽的升华。
(“西北夏航”暑期社会实践队 黄进 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