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从窗间拂来,拂起老人额前的碎发,拂过老人沧桑的手,拂不去老人祥和的笑容,拂不开老人眼底的岁月。都说海洋是永恒的象征,可这永恒在老人面前不过一阵风。年过八十,精神矍铄,老人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平和之感。终于,她缓缓开口:“化院啊,就是我的家”
为师,克勤尽力细心裁
安丽思老师原籍陕西,上世纪50年代初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她留在化学系当老师,教无机化学,60年代曾获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在教学上,安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方法。在采访中她也多次谈到这一点:“学生刚入校,学习模式尚未能从‘一切为了高考’转变过来,再加上刚到新环境不习惯,情绪不安定,无法很快静心学习。他们需要一个转变,但不能是我们强行要求他们,这需要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改变。”为了做好新生的思想工作,每年新生入学后安老师都会为他们开设“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上的改变”的讲座,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她还买来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书籍,认真研读,努力探索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新办法。作为新生入门专业课——无机化学的老师,她会在学期中给学生们安排一场考试。考试题型非常灵活,如果课后没有自己的思考,纯靠课堂上听讲是没办法拿高分。果然一场考试下来,很多同学成绩不理想。安老师说:“就是要打击他们一下,他们都是聪明要强的孩子,很快他们就开始反思问题。有人把不及格的卷子贴在桌子上,每天反思自己,督促自己。只要他们内心真正想法改变了,那么这场考试就是成功的。”谈起学生们,安老师似乎年轻了许多,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为友,设身处地为你想
安丽思老师不仅是同学们的良师,更是益友。文革中国家提倡大学开门办学,安老师被选派到南京工厂里去上课,和学生们一起同吃食堂、共住宿舍,一起在工厂里学习生活。用安老师的原话来讲就是“我们不仅仅是隔着讲台的师生关系,还是可以玩笑打闹、互诉衷肠的朋友关系”。后来,安老师重新回到厦大教学,她虽不像以前那样再与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但依然会常去女生宿舍,和同学们聊天谈心,了解她们生活学习状况。她还在课后主动关心学习落后的同学,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迎头赶上。学生们有苦恼事、困难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安老师。因为她总以慈母般的真情关爱学生,和颜悦色地开导学生。她认为学生更多的需要一个倾听者,一个陪伴者,她愿意充当这个角色,陪伴大家成长。
安老师所做的,不只是倾听。八十年代末,社会躁动。当时安老师带的一个研究生,是个年轻气盛、热血冲动的小伙,他想要出去参加游行,不愿意待在实验室。安老师不顾他人的看法,宁可自己坐在实验室门口挡路,哪怕被学生称为“冷血动物”,都坚决不放行,强行把他守在实验室。后来,那个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毕业后进入了海军研究所。现在那个还经常回来看望安老师,感谢安老师当年的“不放之恩”。安老师提及此事,仍颇有感触,她认为做教师不仅是教书,更重要是育人。安老师告诉我们,“有时啊,走错了一步,就没有回头路。我要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走,看到他们发展那么好,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其实,老师是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引路人,至关重要。安老师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生,而是几代化院学子。
为长,谆谆教诲暖人心
1992年,在厦大化学系工作了30多年后,安丽思老师从教学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她工作离岗了心不离岗,退休后的20多年来她一如既往地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青年学生。1997年,安老师受聘为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委员,她的工作劲头更足了,积极参加院系学生活动,担任学生辩论会、化学知识竞赛等活动的评委。每年新生入学时,她都自愿参与接待新生报道等工作,以便从中了解学生情况,有的放矢地做新生的思想工作,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很快的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她对学生的关怀、慰藉和鼓舞都深深博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当时大家都喊她“爱心妈妈”。时光荏苒,当时的爱心妈妈已经变身为爱心奶奶,但不变的是她对学生永远的爱。她的胸怀永远是敞开的,她永不知疲倦地给学生和风细雨般的关怀、慰藉和鼓舞。即使是现在,她行动没有那么便利的情况下,她还多次爬到石井宿舍,与学院研究生女生谈心,鼓励她们要努力争先进,树立好榜样,带动好身边的同学。她还勉励大家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自尊自爱,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伴侣。
国家改革开放40年带来巨大成绩。在谈及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感受时,安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安老师的小女儿在美国纽约上学。60年代中,安老师出国去看孩子,下飞机过安检时,机场工作人员直接把安老师的包拿走,要查看是否有往返机票,并不断地盘问。“我印象很深刻,那时国家还不够强大,每一次去看孩子都要经历一次侮辱。不过后来就不一样了。改革开放后,尤其现在去芝加哥的时候,工作人员都非常客气地跟我用拗口的中文打招呼。一个国家强盛了,她的人民就有尊严,人家才不敢轻视!”
这些年,安老师兜兜转转去过许多国家。她的子女也想让她搬去美国一起生活,但安老师还是喜欢待在厦门,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温暖城市。“学院啊,就是我的家,有需要我就帮一帮,想回去的时候就去看一看。出去国外见见世面是挺好的,但在国外总是缺乏归属感。走过越多地方,越感到中国好。”在访谈的最后,安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将来也会走出去,但要记住,走出去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做贡献,你们要承担起新一代青年的责任!”
撰稿:刘璐、李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