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书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志。
一身所得,感恩祖国,饮水犹思源。
一心向党,三递申请,入党不动摇。
一生奋斗,敢为人先,天道亦酬勤。
一句诺言,环游诸国,有国也有家。
他就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老教授、老党员,曾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的吴辉煌老师。
饮水思源,心怀感恩
少年时期,吴老家境并不殷实,而他却成为全村唯一一个考上大学、念上研究生的人。吴老说:“按照我父亲当时的话说,他们那辈人都是没有文化的。我很感恩我们的国家,要不是国家给予的资助,我根本想不到我能成为现在的样子。”那个年代,高中生已是凤毛麟角,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背景的孩子,想要考上大学,可想而知,在这段求学路上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我当时拿的是双甲奖学金:一个生活费甲等,还有一个生活补助费甲等”,言谈之间,吴老对国家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就这样,靠着国家的生活补助,吴老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要求抓科学和教育,走出教育改革三步棋:恢复高考、恢复研究生考试和公派留学生出国。1964年,吴老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又于1980年取得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出国的机会,飞往加拿大东部留学。对于这次北美留学,吴老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一是赶上了好时机,在文革前夕考上研究生成为公派候选人;二是自己坚持不放弃,即使在文革期间普遍盛行“读书无用”之时,依然坚持努力学习不懈怠,最终以英语笔试成绩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当谈及到吴老个人意愿时,他的一席话令我们深受感动,他说“在毛主席还在的时候,毛主席挥手让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我们这批毕业生现在还有很多在三线还没有出来的,有句话叫做‘献了青春献子孙’,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就是这样子,你到哪里去是没有话说的。”简单朴实的话语中透出的,是那一代人对祖国的热爱与奉献、对党的忠诚与信任。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大学时期,吴老读书努力用功,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他都认真学习,高质量完成课程,在读期间也获得了厦大三好学生等荣誉。作为团总支的宣传委员,他需要联系各个支部,团结大家,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但是学习也未曾落下,他只有一个想法——“当学生干部,学习不好是不行的!”,身为警卫连的一员,吴老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学习,经常在收发票结束以后就在礼堂附近的路灯下学习。
吴老学习不为功利只为提升自己,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没有放下书本。吴老坚定的说:“我不相信读书没有用!我也不相信大学就会停办!”对吴老而言,求知欲大于功利心——他从没有想过,英语会对他有什么用处,只是满足求知欲的坚持。也正是这样的求知欲,让他脱颖而出取得英语笔试第二名,获得公派出国的机会。
吴老说到这有些感慨:“如果没有国家的培养,没有这个时机,那我现在什么也不是,但是话说回来,有这个时机到来,你也要靠个人的努力抓住这个时机!年轻人应该时刻准备着!希望现在的孩子们学习也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稳重,学习一定是有用的!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用罢了!”
一心向党,三递申请
作为一名老党员,吴老回忆起入党过程忍不住一阵感叹。在当时那个知识分子处于阶级劣势的年代,大学生党员是非常少的,一个年级除了一个调干生,几乎没有能入党的。吴老在校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认真,有幸作为厦大的代表跟随导师前往海军基地,参加舰艇的防护研究工作。由于这样的科学实践经历,他在老书记的推荐下获得了入党的机会,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入党的事情一拖再拖,就没了消息。
受到文革的冲击,吴老离开了厦大,调动到了江西大学,然后被下放到农村,由于劳动突出且有知识有学历,被上面的领导安排去山区里面筹办一所中学——白水中学。学校慢慢在当地有了名气,正当忙碌后的吴老要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时,他又被调派到县里的一所中学当副校长。伴随着单位的调动,这一次的入党又被耽搁了。
后来,调回江西大学的吴老又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然而赶上“批林批孔”时期,当时党委和工商闹矛盾,由于种种因素没办法通过申请,之后又改上学校重组,吴老离开了江西大学,随着单位的调动,入党的事情又没了声息。直到1977年,吴老才如愿加入党组织。“不行就不行呗,咱也不要垂头丧气,只要好好地做,党组织还是很看重我们的。”吴老笑着说。不忘初心,不畏挫折,眼前的老人用自身经历诠释着什么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投身科研,爱国爱家
吴老将黄金的四十年都贡献给了国家的科学研究。作为可以到70岁才退休的博士生导师,大家都认为65岁的他将会继续为科研发光发热,然而,他做出了一个让大家出乎意料的决定——提前退休!被问及原因,吴老不好意思的笑着说:“急着退休去做一些事情,和老伴。”原来,吴老在职期间,多次出国学习、工作,以致家里边都是老伴一个人在操劳,内心愧疚的他给了老伴一个承诺:退休后带你走一个世界!“老伴的身体不是那么好,吴老想趁着还没那么老,抓紧出去走一走,这样也不用麻烦别人。”老人笑着说,“这十多年啊,我们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呢!”看着这个胸怀国与家的老人,大家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给年轻人的寄语:
希望你们能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科研,努力提升自己,做足准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有所成就以后,一定要服务母校,服务社会,服务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