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访谈 · 谢顺吉教授:
科研始于兴趣,贵在坚持,成于创意
“话”学
谢顺吉老师课题组的研究主要利用电催化和光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甲烷、甲醇等碳一分子和可再生生物质分子选择性地催化转化为高值化学品,并研究催化反应机制及其调控的表界面化学。本期科研访谈对话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谢顺吉教授,他认为化学研究就是要勇于尝试,敢于探索新的领域,尝试新的实验。谢教授分享到,在科研中“不盲信,不盲从”,不轻信权威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盲目追求热点话题的研究,而是要学会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去分析判断,聚焦真正重要的科学问题。
关于科研
问:如果让您用一个关键词描述您课题组的科研,您会用什么?可否请您说一下选择这个关键词的理由,然后简单聊聊您所在课题组研究方向以及期望吗?
回复:我选的关键词是:光电。因为“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咳咳,不小心暴露了年龄。我想说的是:利用电,利用光,实现神奇的催化。电催化和光催化通过电能和光能的引入,使得原来热力学上不可行的反应过程,变得可以在十分温和的室温、常压反应条件下进行,非常神奇。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电催化和光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甲烷、甲醇等碳一分子和可再生生物质分子选择性地催化转化为高值化学品,并研究催化反应机制及其调控的表界面化学。
问:在研究道路上遇到过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是怎么应对和克服的?
回复:研究道路上遇到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最常遇到的挑战是实验结果与实验设想不同。这个时候我首先确认的是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然后思考实验设想的合理性,同时还积极去探索不同于预期的结果是否存在新发现的可能性。
问:您希望未来加入课题组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品质特征?对加入课题组的学生有什么要求?
回复:“兴趣、勤奋、创新”。科研始于兴趣,贵在坚持,成于创意。
漫谈人生
问:如果没有在化学领域而做其他工作的话,您觉得您会从事什么,为什么?
回复:我可能会当一名渔夫吧。小时候在远离村庄的池塘边长大,喜欢在池塘边静静地看着水面发呆,水面可以装的下蓝天白云,水下又充满神秘、生机勃勃。
问:想对刚入行的青年学者说的一些话或给化学研究领域后辈一句鼓励的话语。
回复:“Chem is try”. 希望青年学者要勇于尝试,尝试新实验,尝试新领域。我硕士做的热催化,博士开始做光催化,博后开始做光电催化和电催化,研究的反应更加丰富,包括苯加氢制环己烯、二氧化碳还原、甲醇偶联制乙二醇、甲烷氧化、生物质选择转化等各种反应过程。我们十分愿意去尝试新的课题,因为我们相信催化原理是相通的。
问:可否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科研道路上或者生活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或是一段经历?
回复:在科研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导师王野教授,他不仅教会我各种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科研中“不盲信,不盲从”,不轻信权威,要懂得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去分析判断;不追研究热点,研究要聚焦真正重要的科学问题。
在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陈嘉庚先生。我高中就读于陈嘉庚先生在自己家乡创办的集美中学,当时的校训“诚毅”二字就牢牢的印在了我的心里,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努力实践着“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精神。记得当年高考的时候,每天考完,我都会穿过归来园,来到陈嘉庚先生的故居,看看陈嘉庚先生经历的风云起伏的年代,总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十分平静,也更有勇气去面对各种挑战。现在非常幸运的留在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工作,每天上班路过陈嘉庚先生的雕像,看上一眼,总能给自己力量。
奇思妙想
问:如果您能和历史上一位著名人士共进晚餐,您会想要和谁呢,为什么?
回复:认真回答的话,我选择陈嘉庚先生,我想跟他应该可以有聊不完的话题,从他小时候去讨海,到后来下南洋,到发动华侨支持抗战,到倾资兴学……
如果开玩笑的话,我选择漫画家尾田荣一郎,我想问问他是如何做到连续25年几乎每周更新一集海贼王漫画?非常佩服他的毅力和创造力。想象一下让我们连续25年每周在顶刊发表一篇好文章,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问:如果您有一个超能力,你会想要拥有什么,原因是什么?
回复:催化过程被视为科研领域的“黑匣子”,我希望有一双可以一探究竟的眼睛。
问:如果获得了一个亿的资产,您会想要用这笔钱来做什么呢?
回复:捐给母校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