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大,有一位老师,他学成于厦大,保卫过厦大,毕业后多次调任,最终在母校需要他的时候选择回归母校。他,就是化学化工学院关工委吴辉煌教授。
国家培养,发奋读书
1942年,吴辉煌老师出生在福建晋江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物质上的贫穷并没有让他丧失斗志,反而让他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上学期间,他总是最用功的那个,成绩始终保持年级第一,并于1959年考入厦大化学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在厦大学习期间,他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刻苦学习,并依靠双甲奖学金完成学业。除了在学业上的严以律己,吴老师也十分注重对自身工作能力的锻炼,在校期间担任化学系团总支宣传委员和校研究生会副主席,积极参与学生事务。
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厦大师生处于险境之中。紧急时刻,吴老师主动申请成为校警卫连的一员。为了在第一时间执行任务,警卫连的成员们都住到了建南大会堂。吴老师和其他成员们轮流站岗,用自己的“不眠之夜”保证厦大师生们的一夜安全。当时,许多团队从全国各地来厦大慰问,吴老师负责组织接待工作。每当慰问结束,他都要抓紧机会学习。图书馆已经关门,他便跑到建南大会堂昏黄的路灯下看书。衣襟被深秋的露水沾湿,他却浑然不觉,直到天际露出了鱼肚白的曙光,他才简单收拾一下,开始新的一天。当时的课室设在密不透风的防空洞里,灯光昏暗、空气浑浊,让人昏昏欲睡。为了防止上课走神,他用力掐自己来保持清醒,一天下来,手上常常青一块紫一块。在这种局势动荡、学习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一刻都不放松,孜孜不倦地学习,毕业时被评为厦门大学优秀毕业生。
报效祖国,无怨无悔
60年代,我国为加强海军建设,从苏联购进了一批鱼雷军舰开往南海海域执行任务。由于当地海水温度高、盐度大,空气中含有大量氯离子,这批军舰艇体腐蚀得十分厉害,甚至严重到两个星期就要进行一次维修。国家希望各高校派出科研人员,一起研究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了解到国家对海军建设有着重大需求,吴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师从厦大周绍民教授,将电化学腐蚀作为自己的研究生研究方向。读研期间,他主动请缨,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到南海军舰的攻关课题组中。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吴老师通过层层选拔,最终作为厦门大学代表与全国各地选派的科研人员一起到海军基地。他所在的课题组每日都在军舰上风吹日晒,利用简陋的实验条件做实验,寻找解决电化学腐蚀的方法。最终,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让军舰成功遨游南海。
研究生毕业后,吴老师分配到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前身)工作。当时的知识青年,都要求到农村进行锻炼。接到任务后,他二话不说,扛着行李直奔目的地。虽然年仅27岁,但是凭借吃苦耐劳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吴老师迅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一年后,他又被委以新的任务——去德安县创办白水中学。在他的带领下,白水中学的成绩得到迅速的提高。他再次被调到县里最好的中学当副主任。无论在哪个岗位,吴老师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呕心沥血。谈起这段经历,他丝毫没有抱怨,反而坚定地说:“祖国哪里有需要,我就往那里去。”
回归母校,立德树人
1978年,厦大化学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需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听到学院有需求,吴老师立刻申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在化学系任教期间,他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条件,潜心钻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两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优秀奖。除科研外,吴老师还承担了许多行政管理工作,担任过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科研、行政双肩挑的工作并没有降低他的教学质量。他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融合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不仅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还撰写出版《金属电沉积--原理与研究方法》、《半导体和金属氧化物的电化学》、《电极学原理》等6本电化学教材,成为化院学子勇攀科学高峰的基石。
吴老师认为书本知识有限,但思维能力是无限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布置作业时,他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有层次地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是基础题,消化知识点;二是理解题,在理解的基础上仔细推敲;三是开放题,通过探讨交流才能得出结论。在他的用心训练下,学生不仅将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扎实,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他既是严师,也是慈父。曾有一个学生干部学习不认真,成绩不理想,便找到吴老师请求通融。吴老师严词拒绝,对他进行谆谆教导。还有一个研究生,做实验疏忽大意导致仪器烧毁。有的老师提出给予该名学生记过处分。一旦被记过,学生就无法正常毕业。吴老师认为学生虽有过错但非有意为之且认错态度好,说服众人从轻处分,免于记过。从此,这位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谨慎,毕业后担任一个工厂的消防队长,工作业绩十分突出。
虽然已经离开科研、教学一线将近20年,吴老师仍心系化院的发展,通过在学院关工委的工作,继续服务师生,发挥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文:颜智宇、刘璐、曾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