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由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的七名同学组成的“善若水”课题调研实践队正式成立。此调研实践小组旨在立足于探索污水处理新形式,力行节能减排。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进一步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高效节能地治理水污染是“节能减排”题中之义,但我国在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不但在处理特殊来源污水上存在漏洞,在技术方面存在着也许多问题。“善若水”课题小组从当今日益令人关注的水资源问题和“十二五”水环境保护政策出发,立足厦门市思明区,通过了解相关政策和背景资料,经过课题小组成员的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调研课题为《城市居民用水习惯及治污期待的调查——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
本次课题调研将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的方法大致了解城市居民的基本用水习惯,并通过实地走访考察污水处理部门对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方法进行调查。最后通过对污水治理方法进行创新性设计,尝试探索一种更节能的污水处理方案,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6月,实践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在校大学生和城市普通居民的不同情况设计了两份问卷,在厦门市各大高校和思明区的街道社区分别随机发放问卷,其中对思明区居民发放问卷总数1019 份,有效回收问卷979 份;高校在校生发放问卷总数493份, 有效回收问卷476份。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析,分析表明受访者从污水处理的紧迫性、实际效果以及经济成本等角度,对化学方式处理污水有很高的认同度,这对实践队采用化学方法改进污水处理技术提供了基础依据。
7月,实践队调研期间先后走访了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污水处理室、厦门大学再生水处理站、厦门市污水检测站(原第二污水处理厂)以及厦门市筼筜污水处理厂,与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访谈。通过实地走访的调查,实践队对厦门市目前的污水处理技术有了初步了解,与此同时,实践队还有特别发现,在污染成分中上,高等院校中的科研污水相对于普通居民社区中的生活污水有很大的区别。高校实验室是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在教学科研过程会中产生很多的废水,如不采取严格、有效的治理和防护措施,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和科研成果。这一发现对于实践队进一步改进污水处理技术提供了重要启示。
7月中旬以来,对于高校科研污水的处理,实践队提出了分类解决,各个击破的处理思路,将污水分成了有机、无机、及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废水三大类。在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室中,根据不同类别污水的性质量身定做最优方案。同时,对于目前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磷处理和脱色处理的难点,实践队也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改进方法。
为了证实污水处理技术改进方法的推广可能,实践队对污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验证了进行污水处理方法的改进可以节约能源,可以带来环境收益,亦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十二五”规划中对污水效果要求的提高,进行技术提升及改造一定能给污水处理行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队通过对厦门市思明区居民用水现状的调研,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节水教育以及进一步改进和推广污水治理技术,最终实现“节水减排”的环保意义和社会价值,提供了有力而坚实的支持。
目前,“善若水”实践队的调研成果已代表我校进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哈电杯)决赛以及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的会议评审。
(化学化工学院 黄彦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