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持续深化 “科教兴国” 战略,强调以创新科普形式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厦门大学“春雨化梦-润泽知行”实践队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精心策划科普活动。2025年7月2日,实践队带着充满趣味与科学性的爆爆珠和蓝晒实验走进翔安校区嘉庚创新实验室,为厦门市思明第二小学的40余名小学生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科学探索之旅,让晦涩的化学知识化作触手可及的趣味体验,让化学原理在指尖实践中化作看得见、尝得着的科学奇观,助力培育未来科学人才。
一、 爆爆珠实验室:舌尖上的分子化学课
炎炎夏日,来一杯冰爽可口的爆浆珍珠奶茶,当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爆浆珍珠在唇齿间炸裂时,你是否有想过这些珍珠是从何而来?今天实践队队员为小朋友们揭晓了其中的奥秘,并带领他们亲手制作出好吃又好玩的爆爆珠。
实验开始前,唐奚老师首先为小朋友们讲解了实验原理:海藻酸钠与乳酸钙会发生离子交联反应,形成类似于“分子缝纫机”的三维网络结构。在这个过程中,
就像针线,将海藻酸钠的长链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包裹液体的薄膜。之后,小朋友们手持挤酱瓶,将已经配备好的海藻酸钠与果汁的混合液从20厘米高处滴入乳酸钙溶液,液滴瞬间裹上凝胶薄膜,在烧杯中形成颗颗透亮的 “爆爆珠”。将形成的爆珠在清水碗中漂洗以除去表面残留的
后,小朋友们品尝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爆浆珍珠。
在后续的拓展实验中,小朋友们还分别探究了静置时间和不同浓度的乳酸钙溶液对爆爆珠的影响。
二、 蓝晒工坊:当普鲁士蓝遇上校园文创
蓝晒实验开始后,整个教室仿佛化作“光影艺术工坊”。小朋友们用羊毛刷将柠檬酸铁铵与铁氰化钾的混合液涂满团扇,压上厦大校徽剪纸后置于紫外灯下。曝光1分钟后,随着实践队成员揭开亚克力板,白色扇面上渐显出深蓝色的校徽图案,未曝光区域则保留原色,形成一幅化学显影的校园文创作品。
“老师,为什么我的树叶标本印出来是蓝底白叶?”三年级学生小林举着作品追问。主讲人付同学蹲下身解释:“紫外线让感光液中的铁离子变色,被树叶挡住的地方没反应,就像给光‘拍了张照片’”。实验最后,孩子们捧着吹干的蓝晒团扇合影,扇面上的普鲁士蓝既是19世纪古典摄影工艺的印记,也是现代材料化学的生动注解。
课后安排了趣味问答环节。通过询问课上讲到过的化学知识,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印象。答对问题的小朋友也获得了实践队队员亲手制作的印有各种化学符号的团扇作为纪念。
“当孩子们拿着蓝晒团扇讨论‘光化学反应’时,我们看到了科普的意义。”实践队长张优同学在活动总结中提到。此次科普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科学精神的播种——爆爆珠实验关联食品科学与医药缓释技术,蓝晒工艺串联摄影史与材料化学,让抽象的学科概念通过“可触摸”的方式扎根童心。
科学的魅力在指尖绽放,创新的火种在少年心中燎原。这场融合“实验趣味、科研严谨、艺术美感”的科普活动,不仅是一次化学知识的普及,更是高校服务社会、培育科学后备人才的生动实践。
文/沈耀蕊 唐亦欣
图/“春雨化梦-润泽知行”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