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9日,化学化工学院“科普进社区”实践队进囊萤楼的化学化工学院暑期托管班课堂,为40多名小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化学科普,开启了小学生们的科学奇思妙想,带领他们走进科学的世界的大门。

生活中的“科学调色盘”
在科学的世界中,简单的生活变化也能呈现绚丽的色彩!常见的紫甘蓝不仅是健康蔬菜,还是一位“天然化学家”。2025年7月8日在囊萤楼101,化院志愿者将用它来为小朋友们揭开酸碱反应的神秘面纱,看看小苏打、醋、肥皂水等常见物质如何让紫甘蓝汁变身“彩虹试剂”!
实验前“科普进社区”实践队的李思玥同学向大家科普了自然界有趣的颜色现象。从化学色素到结构色,小朋友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后续的提问环节,小朋友们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实验中,孩子们将紫甘蓝叶粉溶解制成紫色原液,随后分别加入醋、盐水、小苏打等家庭常见物质。随着液体颜色不断变幻——醋的粉红、盐水的淡紫、小苏打的湖蓝,现场仿佛打翻了调色盘。志愿者们解释:“紫甘蓝中的花青素对酸碱极度敏感,这些颜色其实是物质特性的‘密码’。”
在后续的拓展实验环节中,小朋友们主动混合了不同溶液观察颜色变化,探索酸碱的秘密。

一条纸带的魔法
一条有着四条边、两个面的纸带,只需旋转180度后首尾相连,就变成了神奇的莫比乌斯环。在7月8日的科普课堂上,志愿者们用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奥数学原理的小实验为小朋友们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作为实验的引入,林宝怡同学带小朋友们了解了生活中的几何形状,以千奇百怪的几何体带领小朋友们走进拓扑学的世界。在实验过程中,一个小朋友专注地用彩笔在莫比乌斯环上画线。“太神奇了!我明明只在‘一面’画线,结果能连成整个环!”她兴奋地向其他小朋友们展示自己的发现。志愿者解释道:"这就是莫比乌斯环最奇妙的地方——它实际上只有一个面。如果用手指沿着环面滑动,你会不经过边缘就回到起点。”
志愿者进一步引导小朋友们将环沿中线剪开后,原本的单个环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双扭转环,再剪开又变成两环相套,再剪开又有更多惊喜……这让小朋友们都惊讶不已,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

奇妙的“彩虹喷泉”
雨过天晴,空中漂浮的小水滴与太阳光共舞,投射出七色的彩虹,叫人驻足观赏。我们可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制造”属于自己的彩虹呢?7月9日,在位于囊萤楼102开展的“彩虹喷泉”实验课上,志愿者们用白醋、小苏打、洗涤剂这些常见的物品,带领小朋友在杯中复现出了神奇的“彩虹”!
在实验开始之前,孙城同学以日常生活中的彩虹入题,向小朋友们解释了彩虹从何而来:白色的太阳光在空中的小水滴里经过多次反射和折射,发生了色散,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彩虹。借此,小朋友们也了解到了“喷水成彩虹”、月虹、霓等各种类似现象背后的奥秘。而杯中的“彩虹喷泉”,则是小苏打在遇到醋之后,经过化学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经由洗涤剂作用产生许多肥皂泡泡的结果。
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先在装有小苏打的杯子里滴入一两滴食用色素,在搅拌之后,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解,并加入一些洗涤剂。随着白醋加入五颜六色的小苏打溶液中,五彩斑斓的“气泡喷泉”竞相从塑料杯中冒出,小朋友们不断发出惊讶的笑声。
在这两天的科普活动中,志愿者们也得到了很多感悟与收获。“把课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成小朋友们手上的纸带和塑料杯里的气泡喷泉,这就是科普应该承担的作用与意义所在!”在科普活动结束时,林宝怡同学这样说道。只有真正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才能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当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绽放出科学的魅力,知识的种子开始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在未来,“科普进社区”将为更多的青少年带来更多更好科普内容,助力科学思维培养与素养提升。
文/李思玥 孙城
图/“科普进社区”实践队